查看原文
其他

财务自由实证 #18.1|遇到一件有点感慨的事儿

也谈钱 也谈钱 2021-03-26

这个系列实证是我个人实盘财务计划,目标——工资理财实现财务自由,F.I.R.E (Financial Independence and Early Retirement)。不追求大富大贵,但求能够不再担心生计问题,更有底气把时间“浪费”在美好的事物上,放心做那些自己喜欢,却不一定能够养活自己的事情。

有兴趣参考这个实证的朋友建议先看看之前的引导篇,制定你自己的财务自由计划和我一起财务自由。另外这几个资源对于大家理解实证会有很大帮助。

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 30 岁前积累 500 万人民币金融资产。


加更一篇思考,这个月的实盘数据在 👉 这里(#18)

最近有个小事儿挺感慨的。某读者给我留言,说自己不敢定投了,看我依旧还在坚持,就让我把自己的定投交易截图发给他,他才敢继续定投……

我还一度纠结要不要发来着,后来还是决定,不发。说到底每个人自己的本金只能自己负责,别人帮得了一时、帮不了一世。

但是这就让我反思一个问题,基民们平时常问的一句话——「有没有牛基推荐一个?」。仿佛有了牛基就能稳稳地赚钱,真是真是这样吗?

我以前给大家分享过两个结论,分别来自两位我特别喜欢的基金经理,A 股的朱少醒(14 年 18 倍)和美股的彼得林奇(13 年 27 倍)。

朱少醒在 2017 年的一篇访谈里曾经表示过:

Q:有没有算过,你的持有人有多少是赚钱的。

A:跟别的公司、别的基金差不多,赚钱比例一大半,还有一小半是不赚钱的,但是赚大钱的比例不高,需要一直拿着。

富达基金也曾经披露过一个数据——投资了彼得林奇的麦哲伦基金的投资者,平均收益是负数。

一面是牛逼到爆炸的基金收益,一面是看着可怜的基民赚到手的钱。再想到前面这位读者给我的留言,真心感慨——一只基金或者策略收益高不高是一回事儿,你能不能从中赚到钱则是另外一回事儿。

拿得住才是前提。

喜欢/认可/信任

大部分投资者买入一只基金凭的是「喜欢」,但想要真的从一只基金中赚到高额收益靠的往往是「信任」,有信任才拿得住。

喜欢,只要基金或者基金经理有吸引你的亮点,你就可以很喜欢。“看你赚的不错,跟你混了,信你”。但是赔钱的时候,时刻准备跳车。

认可,喜欢并为了这个基金或者基金经理拒绝别的选择,这才是认可。

信任,我不但喜欢你的优点,也接纳你的缺点,因为我知道盈亏同源。最后抓住机会赚到大钱的,总是这么一群人。

贴一张“苍老师”的微博,信任的典范(苍老师是私募经理,基金、跟投、私募道理都差不多)

信任的背后,价值观认同

不仅仅是投资赚钱,信任也是财务自由的基础。如果连个真心信任的基金经理都没有,你怎么敢放心撒丫子出去享受自由呢?

以至于我后来在星球发过一条小感慨(假公济私,再悄悄推一下星球

后来我有幸找到了一段更为精彩的表达——信任的背后,是价值观认同

偶然读到了张坤在半年报中分享的观点,对信任的理解又深了一层。

一个投资人不论采用何种方法,必然在某些时期面临业绩的落后。我的体会是,一个投资人选择何种投资方法,并不是这种方法在出彩时多灿烂,而是在这种方法阶段性失灵时仍能坦然面对,并且晚上睡得香。

这一点,很大程度取决于投资人的性格和价值观。

……只有持有人自己的投资体系和价值观与管理人匹配,才能做到持有基金的久期和基金持有股票的久期基本匹配。

赚钱的背后是拿住牛基,拿住的背后是信任,信任的背后则是价值观的相互认同。而理解价值观的重点就是反向思考,知道自己的投资什么时候会“悲剧”。

任何长期有效的投资方法,短期必然间歇性失灵。如果短期一直有效,会导致大量的人采用该方法,从而导致该方法长期失效。

如果你想不明白一笔投资会在什么时候失效,那大概率离失效就不远了。就像在赌桌上,如果你不知道韭菜是谁,那大概率就是你。没有不会失效的投资,也没有找不到韭菜的赌局。

「信任」二字值千金

选到一只牛基可能没大家想的那么难,我分享个思路——打开天天基金,找到那些成立超过十年的基金,再从里面找历史业绩比较好基金经理变动不频繁的基金,或者反过来从基金经理的历史业绩来找。虽然不能保障每个都靠谱,但是靠谱的比例显著高于市场平均。

但这只是个开始,只是慢慢征途的第一步。

第二步,你得研究明白这个基金经理在什么时候会不如意,甚至“被人唾弃”。因为任何长期有效的策略必然会有短期失效。

第三步,接纳和信任,在别人开始唾弃的时候,你能坚定不移地和基金经理站在一起,一同被世人所唾弃。

这样,离可持续地赚钱和自由才真的不远了。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